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成果

江西工商学院首创“专业+产业”321学模式

来源:工商学院作者:admin浏览量:37468更新时间:2011-05-11

字体大小:

创新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共同发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不断的增强高职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从那个方向“突围”,在什么节点上得以巩固和发展,这是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董事长根据几十年管理和运营企业积累的经验和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成功案例(如医科院校的附属医院),提出“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即“学院=系部+公司”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就是为了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需要的一种新的探索。所谓“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即三个二合一模式:“系部与公司”(系部管理机构和公司管理机制)二合一、“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配置“双师型”师资)二合一、“职员与学生”(公司职员与顶岗实习学生)二合一,在办学的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中完成并实现“产业与专业”的高度融合,形成“授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资源配置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高等职业教育链,同时派生出“产品、研发、品质、营销、管理”的产业链;构建出“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三合一平台,将学生打造成高技能人才,就业标兵、创业能手,达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毕业和创业的零距离过渡的办学效果,使学生毕业即有就业和创业的能力、信心。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现存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究其根本,还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一种合作模式。当然,它是在实现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前提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关键所在。在形式、名称上,称其为“订单式”、“捆绑式”等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实现和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这一理念,虽然已被接受,但在实践中,我们还没有真正的看到这种合作模式带来的有效表现和显现出来的出色状态,

(二)就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而言,校企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层次的模式:一是浅表层次的合作模式。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有待加强的中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各自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校企合作计划;三是扎实的高层次合作模式。企业与院校相互渗透,校企合一,企业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企业运营中兼顾生产、科研、教学三方面,学校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专业,并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科研开发方向。企业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要求,组织生产,确定生产工艺,校企建立良好的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实训”的三位一体。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迄今我们看到的是,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是处于“浮于表面”的初级阶段或有待加强中层合作的起步阶段,与理想中的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还有相当的距里。

二、现状形成的原因

1、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足。由于学校与企业社会职责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质量、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经营利润等指标,所以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质量,虽然在观念上认同,但缺乏积极合作的内在动力。

2、学校对校企合作可能产生的认识偏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合理安排各类教学计划时,对合作企业的生产组织、发展战略等缺乏统筹考虑。出于某种需要,学校虽然对校企合作持积极态度,但更加看中的是企业的资金投入、可供学生实训的实训场所以及合作可能带来的学校声誉度提高等等。

3、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行为”的作祟,必然带来合作模式的单一,不少合作仅仅停留在短期实习安排上。有的只是为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需要而请求与企业签定简单的文字协议,举行签字或基地挂牌仪式等,缺乏深度内容和长期合作的战略考虑。

三、“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学院=系部+公司办学模式)

(一)“模式”的界定

由于校企双方利益、组织机构、目标不同,现行的校企合作进程中,会形成一定的弊端和制约。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校区合作如何由外延扩充向内涵发展寻求一个根本转变。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提出“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二合一、“系部管理机构与公司管理机制”二合一、“公司职员与顶岗实习学生”的二合一即“学院=系部+公司”的大战略办学模式。该模式可诠释为:高职院校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及最大限度的缩短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的时间的需要,以专业为基准,以创办或合办的公司为平台,将系部与实业公司融为一体,扩大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比例,产学并举,最大限度的拓展工学交替空间,开创一种全面、可持续和深度发展的全新办学模式。

该模式确立:学院统辖各专业公司,各专业公司与相应的专业系部交融贯通,形成“专业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产生“教学、经营、科研、实训、生产”的产学共同体。最大程度上的完成校企合作的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的零间隙,学生毕业上岗的零过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人才。

(二)“模式”下的组织架构

该模式是学院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自办或合办“专业+产业”型的公司或工厂。其组织框架为:学院成立专设机构,在认真搞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创办、合办各公司(工厂)。即学院=系部+公司,产业公司与专业系部紧密结合,在管理体制上,聘请理论和实践双磬的专家担任系部主任的同时兼任公司总经理,系部设常务副主任,公司设常务副总经理,公司主要人员必须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系部主要负责人员必须渗入公司运营工作,系部实行院长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公司实行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公司经理负责制,在抓好教学的同时拓展业务,积淀教学资源。系部和公司必须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合格专业人才为抓手,不忘教育使命积极开展教学育人和公司业务工作。按照高校教师的任职要求,系部师资队伍的组成由少部分的专任教师和大部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组成并实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向流动。系部和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或弹性聘任制,可上可下,可进可出。

(三)“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1、企业适用的课程体系

全面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授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原则。与该培养模式相呼应,对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特别是适用企业生产、管理、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包括企业的培训内容)建立和实施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树立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在学生入学后的1-2年里,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企业化课程的针对性应体现在专项技能、生产工艺、品质管理、营销策划、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等方面,在必修课的理论教学当中经过优化整合的企业化课程,在每一个专业至少应占全部课程的30%以上,如果算上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课程,所有班级中,在公司(企业)环境状况下进行的课程应逐步达到二分之一以上,我们还恰当地整理出课程体系三个模块:教室理论知识传授教学课程(抽象教学)+公司岗位实践技能实训课程(形象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课程(职业教学)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

2、实现双证或多证融通

从教育与社会专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自办公司(企业)的教学作用,由于“学院=系部+公司”的一体化效能,企业将由配角变成教育主角,参与到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之中。学院就可以以企业生产活动需要和企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础,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把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岗位职业道德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加强对能力的评定和实践的考核。实现双证或多证的融通。

(四)“模式”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1、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延长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公司或企业)在时间安排上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阶段性界限,学生从刚进校的第一学期开始,除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接触企业,建立初步的企业概念。从二年级起,开始学习来自企业的专业技能及专项能力的学习课程,掌握和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到了三年级的第六学期,学生基本上处于“顶岗实习”阶段,把毕业前的技能考核签定和毕业后的一年见习期的校外岗位见习活动提前到校内同步完成。

2、实践教学在空间上延伸

便捷、直通的实践条件,使学院的实践教学场所在数量和质量上能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和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使每一个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大方向上都有比较稳定的实训实习岗位,每个学生在公司岗位都可以得到教师兼技术人员有计划、有步骤的轮岗式培养。使我们的实践教学空间在校内外两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扩展和高度的匹配。

3、实践教学在内涵上拓展

在“模式”下,不仅使学生有更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而且拓展了实践教学内涵。一是课程引进了一批实践性非常强的企业培训课程;二是授课教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甚至就是职业一线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可以手把手地教,一项项工作地指导;三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边工作(顶岗实习),教师边传授,学生边学习,学生可得到更好的理解和领会,由此接受企业的岗位培养,学生当然可以非常好的完成了实战型的技能操练;四是实践教学环境完全符合产业岗位情境。

(五)“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或调整专业,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创办、合办公司,并根据专业和产业的实际情况,动态的设置和开发课程,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能人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融合中努力探索多样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第二、校园形态逐渐由传统的教室转变为“教学工厂”。公司变成了校内的实训实习基地,把传统教室格局改变成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授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的“教学工厂(或公司)”,从教室(实验室)到实训室再到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工厂”,看似形态上的转变,其实质是将传统的教学格局来了一个巨大的变革,使学生在校园内感受企业真实的生产氛围,彻底打破了学科型教育理念的束缚,提高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

第三、改变了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学活动从课堂内理论知识抽象讲授变成了岗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和传授,学生学习活动由被动抽象听讲,变成了学生岗位上参与实操学习、思考、动手、领会,把教学评价标准从教师课本理论知识讲课质量变成学生学会做、学会干。

第四、校企结合成就学生就业创业。“模式”下的教学架构带来了专业(学业)和产业(就业、创业)高度融合,学生在“授业、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三体一位的高等职业教育链中,在专业+产业二合一的基本框架下,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岗位融会贯通,职业能力和专项技能的熟练掌握,三年高职学习,学生具备了就业的技能、创业的本领、经验和信心。

高等职业教育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授业,宗旨就是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由此而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产业”321办学模式也就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毋庸置疑,它必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并且是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和产业的高度融合,可以最优化的组合校企,集聚组合优势,产生组合效应,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