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学院概况>学院简介

学院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25-05-20

字体大小:

一、学院现状及名称变化(更名)情况

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教育学院,分院于2018年10月更名为教育学院。2024年9月,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法律事务、播音与主持、广告艺术设计专业调出教育学院,学院现有14个高职专业,涵盖文化艺术、交通运输、教育与体育、医药卫生、新闻传播五个专业大类,分为三年制、五年制两种学制。2025年5月,学院计划组建以教育学院文科专业与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为基础的高水平应用型信息工程学院根据专业调整规划,2025年将停招空中乘务、音乐教育、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3个专业,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2025、2026届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校企合作)、云计算技术应用(校企合作)、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校企合作)、区块链技术应用(校企合作)、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校企合作)等7个专业由工程学院调入教育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6年拟开设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专业。

截至2025年5月,全院现有学生共3628人。

二、新老教师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管理岗6人(院长、党支部书记、院长助理、学工科长、产教研融合科长、组织员),专任教师51人,专任辅导员15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2人,讲师4人、助教40人,中级双师1人、初级双师24人。目前,1位女教师请产假、2位女教师在国外提升学历。教师队伍结构以年轻教师为主,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潜力。  

三、实验实训条件

学院拥有各类实训实验室用房51间,具体包括: 单人钢琴房31间、电子钢琴房4间、舞蹈房5间、美术实训室2间、学生作品展览室2间、机房3间、婴幼儿实训室1间、茶艺室1间、高铁实训室1间、影音棚1间

实训场所基本满足现有专业教学需求。  

四、目前教学运行状态 

学院教学秩序正常,各专业按培养方案有序开展教学活动。2025年因专业调整,部分专业(如空中乘务、音乐教育、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将停止招生,同时启动新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的筹备工作。目前,原教育学院与电子信息类专业正按学校部署进行整合,组建信息工程学院,计划2025年9月全面运行新培养方案,过渡期内保持原培养方案不变,确保教学连续性。  

五、科研、师生竞赛情况  

教育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久的学院之一。办学十六年以来,学院上下齐心,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真抓实干,每年都取得不错成绩,特别是竞赛方面,已成为教育学院一张响亮的名片。

近几年,特别是2024年以来,学院提出“团队作战,提质增量”的口号,对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进行提前谋划与部署,学院职业教育成果凸显:

竞赛:全院师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30项、获奖71项,创历史新高。其中,一类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科研:学院教师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申报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15项,是教育学院首次大规模申报省级科研项目。申报校级级科研项目19项、立项7项、结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25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授权专利1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2项。

六、内涵建设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

“数字文化服务”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保留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核心专业,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等产教融合专业发展。加强课程改革,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信息技术+数字文化”双驱动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培训、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现有专任中级双师1人、初级双师24人,并计划结合信息工程学院组建,补充电子信息专业背景的管理人才和师资。  

(三)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近五年承担学校体育、文艺大型活动组织与演出,为地方开展特色文艺汇演、红色经典诵读活动15场以上,获江西教育电视台、南昌广播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报道5次以上,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七、第三轮省高职双高计划专业群申报建设想法  

(一)专业群定位

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数字文化”双驱动战略,以原教育学院文科专业为基础,整合“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构建“数字文化服务专业群”,对接区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战略需求,突出“数字文化服务”特色,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形成互补,打造“文科+工科”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集群。  

(二)建设目标

1. 聚焦数字文化领域,培养具备“数字+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区域数字文化服务人才培养高地。

2. 深化产教融合,与华为ICT学院等企业合作,共建数字文化实训基地,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产业贡献度。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打造“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三)重点任务

1. 课程与资源建设:开发“数字文化+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2. 实训基地升级:结合信息工程学院组建后的资源整合,优化实训场所布局(如艺术学院楼南的华为ICT机房、教育学院楼的数字媒体实训室(机房)等)。

3. 校企合作深化:与数字文化企业(如济宁国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幻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开展订单班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

4. 科研与创新能力提升:以省级科研项目为依托,聚焦数字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开展研究,争取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提升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建设,力争将“数字文化服务专业群”纳入第三轮省高职双高计划,成为特色鲜明、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专业群。

八、附件

(一)

附件1——教育学院各专业调整情况.pdf


(二)

附件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分流至信息工程学院统计表.pdf



                                                                                教育学院

                                                                                                    2025年5月20日


上一篇: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简介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返回首页